筆者近期讀到一篇講「開放式單位投資價值高」的文章,禁不住與讀者們分亨一下筆者投資這類旺市時頗熱門的投資工具的經驗和談一下其高風險。開放式單位曾一度令投資者趨之若騖是因其銀碼一般在二百萬元以下,釐印費僅一百元,令投資成本大減,而面積細自然裝修和管理費都貴極有限,加上樓價細,買家思考時間短,轉手速度也快,故炒家們都認為,與其炒一件二千萬的貨,不如炒十件二百萬的貨,來得本少利大。
而這類單位面積細,即使每呎計租售價可能較有間格的中或小型單位貴,但總銀碼仍然是細,可負擔的人的市場自然較其他中或小型單位大,故牛市時大受炒家歡迎。經濟環境好時,年青人對獨立生活的渴求高,要遷離家庭,又受收入所限,開放式單位自然是租或買的首選。而樓價飈升之際,不少年青人更視這些單位為上車盤。
此外,鄰近核心商業區,中環、灣仔的開放式單位極受海外僱員歡迎,因為他們普遍為單身客,根本不用大單位,且生活習慣亦不常逗留家中,對這類單位更為接受。這類優質租戶或令投資者對這類單位看高一線。但一旦經濟情況逆轉,這類單位便首當其衝,首先最現實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租買負擔能力總較一個家庭脆弱,故經濟一轉弱,開放式單位買家或租客消失得特別快。
還有,人的心態很特別,當樓價貴時,你會覺得這類蚊型單位特別可愛,但樓價放緩的話,你的感覺是:「那種單位怎可住人呢?」畢竟人是在可能的範圍內都想追求空間感。所以樓價一回軟,這類開放式單位頓成燙手山芋,減價也未必可以賣得出,而近期海嘯波及,海外僱員的絕跡,亦使這類開放式住宅少了一批主要的客戶。
如缺乏危機意識,魯莽投資開放式單位,便很易身陷落鳳坡,必死無疑。筆者覺得記者為經紀吹噓這些高風險投資工具之前,宜以客觀審慎和經思考的態度去寫,切忌道聽塗說,單方面以有切身利益的經紀之說為本,否則真是害死有心從文章獲得投資概念的讀者。再講,賣迷債的銀行經紀為賺佣而欺客情有可願,但記者們在豪無實際利益下遭經紀利用,聳恿讀者買錯樓,而令讀者損失,落得無行文人,膚淺無知的駡名,實在甚不值得。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